(本網訊汪健報道)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班級:高二(8)班),信息技術教研組全體成員在教學樓二樓學生機房聽取了汪健老師的一節公開課。該課的課題為選修模塊《算法與程序設計》中的第二章第4節內容《2.4 程序的循環結構》。
本節課有關概念和數學課中有相通的地方,學生具有相關的數學基礎,因此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但對于不同的地方,少數學生變通能力較差。汪健老師在教學中,主要關注全體學生,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發揮同伴互助作用,共同提高課堂效率。
本課教學中,汪健老師將程序的循環結構教學與程序案例緊密結合。一上課就從案例引入教學,讓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并根據問題設計出相應的算法,讓學生通過問題分析對程序設計產生整體認識。學生循環結構由算法入手,然后解讀程序,由程序理出程序的結構精髓――循環結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具體的實例中提取出For語句和DO語句的語句格式,這樣更適應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循環的嵌套這一部分內容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學生在交流與質疑中分析已知與未知條件,設計算法。這一部分實際上放手讓學生對新問題進行對比分析。雖然占用了時間,效果還是不錯的,想來時間花得值。為了鞏固循環嵌套語句,他又給定了新的任務:九九乘法表的程序修改。他給定源程序,讓學生直接修改循環。體現任務驅動輔助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整個教學過程中,他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
|